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——我所合伙人郑强强参加江西青年骨干律师训练营(第三期)有感
站在于都河畔,触摸着长征渡口的石碑,91年前那段烽火岁月的温度仿佛穿透时光而来。作为第三期江西青年骨干律师训练营的学员,当我真正置身于这片浸润着信仰与热血的土地,才读懂这场以 “新长征”为名的培训——它不是一场普通的课程,而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精神洗礼,是法律人对职业初心的重新丈量,更是我们迈向行业新征程的温暖集结。
开班第一天的党课上,廖泽方会长的讲述像一汪清泉,缓缓流入心里。他说起律所里的故事,讲律师成长的“三段论”:先做当事人认可的专业律师,再做社会认可的事业律师,最后成为党和人民认可的政治律师。“当你认识到党建重要性时,抓党建就是生产力。”他的话朴实却有力量,让我想起这几天看到的场景:廖会长每天行程满满,从开班到结业,五项活动连轴转,却总是精神抖擞地和我们交流;辅导员方孝安律师从第一期忙到第三期,策划活动、邀请老师、培训团队,连轴转地协调事务;班长喻晨帆律师平均每天只睡3个小时,在嘶哑中带着各个班委梳理当天的安排、组织比赛。
还有那些授课的老师们,王思维律师为了不耽误课程,备了双程车票;黄雪杉律师讲完课就匆匆赶往下一个城市;罗欢平律师跨省而来,喝了半杯茶就又踏上归途。他们让我明白,优秀律师的“永不停歇”,是对行业的深情,更是对法治的承诺。优秀不是遥不可及的光环,而是脚踏实地的坚守,是愿意为行业燃烧自己的热望。
青训营的课程像一扇扇窗,推开就能看见新的风景。熊金平检察官说起 “司法良心”,让我知道律师的底线在哪里;胡茂荣主任的 “四维模型”,像是给焦虑的内心开了一扇窗;王思维律师讲 “反卷”,原来在竞争中也能找到自己的路;罗欢平律师的新媒体经验,让我看到传统行业也能有新的可能。印象最深的是黄雪杉律师的故事,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印度开拓业务,听起来像电影里的情节,却真实地发生在眼前。她说起在异国遇到的困难,语气平静,却让我感受到背后的勇气。李里娟子老师说:“青年律师不能只盯着手里的案子,还要看看行业和律所的未来。”这句话让我想起小组里的讨论,大家围坐在一起,分享各自的困惑和梦想,原来我们都在寻找同一个答案。
在第五小组的日子,像一首温暖的歌。为了准备知识竞赛,我们五组学员白天黑夜背题,你问我答,气氛紧张又热闹。组员赵琳律师把习题册翻得卷起毛边,习题册上为了速记记满了笔记,为抢抢答器拍紫了手掌。组员曾凡胜律师超稳定地作答获得每次欢呼。当宣布我们得了第一名时,组员们互相大吼尖叫,那种开心是发自内心的。这让我见识到同行的博闻强记,我明白:优秀从不是天赋异禀,而是见贤思齐后的自我革新。
模拟谈案时,我扮演客户,看着三组学员的冷静应对“刁难”,突然明白专业不仅是知识,更是面对压力时的从容。
短视频大赛筹备那几天,组长曾晓雪带着我们拍了十几个场景。她为了剪辑视频,顾不上吃饭,眼睛都熬红了。画面里闪过我们在长征模拟谈案的剪影,闪过五组所有人的喜怒哀乐,当主持人宣布 “二等奖” 时,她爆发出压抑的欢呼。
我组举办的“假如由我承办青训营”的微论坛,主持人杜娟娟律师和组员谭冬梅、朱军、钱玉玺、林春秀讨论到凌晨两点,主持人早上五点又起来准备练习开场白。看着他们眼里的血丝,突然觉得感动——原来我们都在认真地对待这份事业,认真地想成为更好的人。
在紧张筹备各项活动的间隙,在短视频大赛结束后,我们学习委员周雅婷的生日是5月11日。那天,我们整个班为她齐唱生日歌时, 她的声音有些颤抖,已经哽咽得说不出话。原来在高强度的学习里,最动人的不是某个高光时刻,而是有人记得你藏在日程表缝隙里的生日。这份温暖,我想对于她来说比任何奖项都更值得铭记。
在训练营的最后一个夜晚,组员们精心筹备的文艺汇演则为本期活动划上了浓墨重彩的句号。我和五组组员一起表演的“三句半”节目,组员张月华律师凭着于都本地人优势,借来了锣鼓镲钹,台下的笑声是对我们最好的奖励;“海草”排练时,组员深夜早晨都在排练,动作重复一遍又一遍,只为展现出青年律师的青春风采;大合唱《明天会更好》时,唱到“唱出你的热情”时,转头望向身边的组员,看到了他们眼睛亮晶晶的。
面对“行业内卷怎么破”,想到第二个晚上看《长征第一渡》的舞台剧中,当年红军面对的绝境比这难百倍,破局的关键从来不是躲避困难,而是点亮自己这盏马灯。想起袁尚贵老师说的“新长征,再出发”,突然明白我们为什么来这里。行业内卷的压力像座山,但就像当年的红军一样,只要心里有光,就能找到路。
开于都那天,我想起这几天认识的朋友,想起那些深夜的讨论、清晨的奔跑,还有课堂上那些让人眼睛一亮的瞬间。青训营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,就像长征一样,真正的路,是带着信仰和温暖,继续向前走。